在平常的門診治療新個案中,幾乎有一半的人會有睡眠的困擾,大家對於睡眠的品質都相當的關心,所以如何用簡單的方式來偵測睡覺品質便顯得相當重要,以下將與大家分享幾個自我偵測睡眠品質的方法。
一、睡眠時間的長短
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,我們需要擁有許多清醒的時刻,去參與工作、學習等活動,但是我們也需要有充足的睡眠來補充體力、恢復精神與修復身體。但是一個人一天到底需要多少睡眠才是充足的呢?其實每個人睡眠需求都不同,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也不一樣。通常個人會因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睡眠的時間,但是在成人以後便維持固定,不過到老年時夜間睡眠較短而時常會有日間補眠之情形。所以睡眠時間從四、五個小時到十個小時皆可能是正常的,會因個人的體質差異而有所不同,需要觀察個人在夜間的睡眠是否足以提供白天良好的精神與活力。一般而言,成年人每日的睡眠需要六至九小時方足夠。
睡眠不足夠者又常可以區分為(一)入睡困難型:時常需要在床上躺很久方能入睡,焦慮度高者常出現此現象;(二)睡眠中斷型:在半夜醒來後,無法順利再進入睡眠;(三)睡眠維持困難型:常常在天未亮便起床、早醒,憂鬱症患者常出現此現象。
二、作夢時間的長短
正常的睡眠週期依據睡眠時腦電波及眼電圖觀察的結果,大致可以把正常的睡眠分為數個不同的週期,交替循環出現。每晚的睡眠約由4~5週期所組成,每一個週期包含兩種型態的睡眠,即非快速動眼期(NREM)及快速動眼期(REM)。非快速動眼期又分為四個階段-第一期、第二期、第三期及第四期;第一期及第二期是入睡期及淺睡期,身體由此進入睡眠狀態,腦波上呈現較多的低頻率θ波;第三期及第四期是進入熟睡期,身體由此進入修復狀態,腦波上呈現較多更低頻率的δ波。緊接在第四期後面的是快速動眼期,快速動眼期,大腦是活動的,而身體則是休息的,腦波上呈現較多的較高頻率θ波。此時,呼吸與脈搏速率皆增加且呈不規則狀態,血壓的波動也大,大部份的夢都出現在此期,這個時候也比較容易醒來。
在一整夜的睡眠中,非快速動眼期的第三期及第四期是人體真正休息的時候,當第三期及第四期在睡眠時的比例增加時,即可以提昇睡眠的效率,達到充份休息的效果。但是,當我們情緒或生理狀況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時,往往會增加快速動眼期的比例,使得第三期及第四期的比例減少,而降低睡眠的效率,所以會有人抱怨睡了一整夜卻沒有獲得休息的感覺。因此觀察個人睡眠中作夢時間的長短變化,也是偵測睡眠品質的良好方法。
三、作夢的內容
精神分析始祖佛洛依德將影響一個人的內在世界區分為意識、前意識及潛意識三大部份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所想到的事物都是屬於意識層面的,然而影響我們自己且為我們自己所不知的部份通常是潛意識的部份。而「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」,所以透過夢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部份的潛意識,更加瞭解自己的狀況。
我們常說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我們在白天無法處理或承受的情緒,往往會在夢境中,以不同的形式呈現,在心理學中這是一種投射作用,就好像有人問你「如果你走進森林中的一個陌生小木屋,第一個會看到的是甚麼動物?」,夢中的世界正隱藏著你內心世界中不為人知的一部份。因此觀察個人夢境的內容,也是偵測一個人睡眠品質及心理狀態的良好方法。
以上是偵測一個人睡眠品質的方法概念,在實際的運作上,也有一些良好的工具可以使用,首先是自填式的睡眠問卷,透過問卷的填寫可以幫助大家做一個簡單的篩檢;其次是睡眠檢查,目前有許多醫學中心都設有睡眠中心,可以透過多功能生理睡眠檢查儀,監測腦波、心電圖、肌電圖及血氧濃度等指標,來了解睡眠的狀況,其中的缺點是必須在醫院中睡一晚且接上許多的監測儀器;但是目前亦有新型的睡眠檢查儀,只要在家中睡覺前透過簡易的監測方式,再透過特殊的分析方式,便可以達到我們期待的效果,相當方便。最後最完整的評估當然是由專業的精神科醫師,配合各項檢查結果及心理層面的評估來綜合分析個案的狀況,再作後續的計畫安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